时间:2020-12-31
人气:
作者:28健康知识网
最有效的教育是从内心开始的。只有掌握婴幼儿和阅读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才能站在儿童的角度分析问题,正确理解儿童的行为,适应、满足和支持儿童的发展需求;
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亲子冲突和矛盾,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在尊重孩子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让孩子和谐快乐的成长。
适应孩子的成长,父母首先要了解自己成长发展的规律。
叶圣陶老师曾经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像农民叔叔一样尊重孩子自身的成长规律,根据情况让孩子成长为独一无二的孩子,而不是像生产工业品的工人那样,把大批量生产统一起来,让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模一样。
孩子和庄稼一样,有自己的生长规律。父母会跟着孩子成长,孩子自然会回报你。
有一个关于这个教育真理的故事:
有三个园丁在工作中遇到了卷起来的树苗上的叶子。第一个园丁知道叶子被卷起是为了积累能量和抗旱。她立即给树浇水,第二天树叶变直;第二个园丁很困惑。他不知道树叶为什么被卷起,所以他用手折断了树叶。没几天,幼苗就死了。第三个园丁没有在意,叶子翻滚了很久,终于迎来了花蜜的到来,从而获得了新的生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教育原则遵循成长规律,孩子才能健康成长,而违反自然成长规律则会阻碍孩子的成长。虽然一个孩子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他强大的生命力会帮助他克服困难,健康成长。
对于不会教的家长,不如不教。
但是,和第二个园丁一样,我们的很多父母在做着违背孩子自然成长规律的事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阻碍孩子的成长。
最有效的教育是从内心开始的。只有掌握婴儿的心理发展规律,了解儿童,才能站在儿童的角度分析问题,正确理解儿童的行为,适应、满足和支持儿童的发展需求,减少许多不必要的亲子冲突和矛盾,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在尊重孩子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让孩子和谐快乐的成长。
适应孩子的成长,父母首先要了解自己成长发展的规律。
人的心理活动从婴儿出生开始就逐渐发展,包括感知、记忆、注意力、思维、想象、言语、情感、意志等。儿童的心理发展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例如:
孩子在行走前处于母婴共生期;两岁以后,孩子的自主意识开始发展。三岁左右孩子的第一个消极期来了,性意识的发展,秩序的敏感期,说谎的敏感期等等。教育专家龙春华老师在书中记录了他儿子性意识的发展。
有一次,一个孩子问一个没有小JJ的女人怎么尿尿,她觉得很尴尬,但深刻体会到每个宝宝一出生就开始整合自己的认知、感受、情感和心理,从而发展出自我认同。
个人对自己的种族、职业、宗教、性别和其他价值观及文化传统的认可构成了一个人的身份。自我认同的发展包括很多方面:种族认同、职业认同、宗教认同、性认同……每一种身份的铸造都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前期的铸造成为后期铸造身份的基础。在铸造性身份的过程中,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在朝着认识和接受自己的“性”,发展自己的性能力的方向前进。
婴儿从童年早期到青春期对性别的认知和接受;从童年对生殖器的认识到青春期对自己身体第二性征的接受;从婴儿期开始刺激嘴唇、肛门、乳头、肚脐,在青春期获得生殖器主导的感觉;从童年的父爱、母爱到青春期的异性亲密;从小的性活动,我不避讳别人,青春期的性道德成熟;这是一个性身份发展的成熟过程。
所以,当宝宝的名声开始发展的时候,妈妈要以平常心对待,加以利用。
龙春华老师非常感谢自己。她突破了儿子姓氏逆潮流发展的道路上无法发声的尴尬,正确引导儿子,让他获得性认同。所以她没有照顾他,反而很坦诚,用一些比喻性的比喻给孩子解释。
因为她清楚的知道,在孩子的世界里,孩子性意识的发展只是一个不断了解自我身体的过程,是一种神圣的探索。
但是,在我们的成人世界里,我们总觉得性是隐晦的、说不出的、可耻的,所以我们不理解儿童性意识的发展过程。面对孩子对性的兴趣,我们往往会照顾他们,或者粗暴地阻止孩子阻碍其性意识的发展。
孩子的性意识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幸福。如果孩子的探索行为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得不到正确的引导,甚至被粗暴地阻拦,那么他们可能会在心里留下阴影,认为自己的身体和男女之间的亲密行为是可耻的。
所以,了解孩子自身发展的规律,适应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如何适应孩子的成长呢?
首先,学习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知识。
作为一个新妈妈,每个家长对孩子的内心发展都知之甚少。
为了更好的陪伴孩子的成长,每一位家长都应该通过书本或者讲座来学习孩子心理发展的理论知识,理论可以指导他们的实践。父母只有储备足够的理论知识,才能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掌握儿童敏感期的行为特征。
敏感期是指孩子在从零到六岁的成长过程中受到内在活力的驱动。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动作被反复操作或某一能力被反复学习,是学习能力特别强的时期。如果父母能够正确解读孩子在敏感期的行为,那么孩子就会顺利度过这个时期。
第三,了解孩子关键行为表现。
处于母婴共生期的孩子吃手吃脚,两岁左右时孩子不愿跟别人分享,觉得什么都是自己的。
三岁左右时,孩子喜欢跟父母对着干,我们越让他做他越不做等。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多给孩子一些理解,只要不是原则问题,就尽量顺从孩子的意愿。
第四,妈妈静下心来,回归本能。
动物为什么能预感地震,孩子为什么总能轻易感受到父母的心理?因为他们都是用本能在感知周围的世界。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心理现象叫投射效应,即我们很多时候都是按照自己的感觉来知觉他人。所以,我们父母要安静地观察孩子的行为,如果我们带着情绪的话,就会把当时的情景导入孩子的行为中,从而误解孩子。
所以,一个母亲的内心不够纯粹,就将很难真正理解孩子的行为,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很多时候都会误解孩子的行为。
因此,父母要不断的自我完善,与孩子共成长,只有当我们的内心非常安静时,我们才能正确解读孩子的一言一行,才能真正顺应孩子的成长。
所以,每一个孩子都是神奇的大自然之子,他们像小树苗一样有自己的自然成长规律。我们的教育必须在尊重孩子自然成长规律的基础上,顺势引导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如果违背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那么终将受到惩罚。
总结一下:
第一,学习孩子心理发展理论知识
第二,掌握孩子敏感期的行为特点
第三,了解孩子关键行为表现
第四,妈妈静下心来,回归本能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不断地自我完善,与孩子共成长,只有当我们的内心非常安静时,我们才能正确解读孩子的一言一行,才能真正顺应孩子的成长。
上一篇:如何消除焦虑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2-2021. 28健康知识网(www.28d.com.cn)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QQ2624927959 |备案号:蜀ICP备13001349号-2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
28健康知识网,专注健康”以品为辅,以养为主;以动结合,以快乐为健康“,极力打造全面健康养生资讯平台,提供最新,最权威的健康资讯!